佛陀剛成道證果時,獨自在優樓頻螺聚落尼連河邊的菩提樹下,靜坐沈思,心中想著:「在這世上唯有一個法門,能令眾生的心清淨,並且遠離種種痛苦煩惱;同時,能滅除眾生所有不良善的行為,獲得正法利益,這個法門就是四念處。什麼是四念處呢?身念處,觀身不淨;受念處,觀受是苦;心念處,觀心無常;法念處,觀法無我。」
「如果一個人不知道修持四念處觀,就會遠離成聖成賢的法門,與聖道漸行漸遠;如果與聖道漸行漸遠,就會與甘露法門愈行愈遠;如果與甘露法愈行愈遠,就免不了遭受生、老、病、死種種憂悲苦惱。相反地,若能修持四念處觀,就能親近成賢成聖的法門,受此甘露法門的薰陶,也就能避開生、老、病、死的種種憂悲苦惱,究竟離苦得樂。」
此時,大梵天王以天耳聽到如來的心聲,滿心歡喜地想:「我應當前往讚歎佛陀的體悟。」瞬間,他已來到佛陀面前,恭敬頂禮後說道:「世尊,誠如您所體悟,四念處觀確實能淨化眾生,遠離種種憂悲苦惱。四念處觀是行者精勤用功的下手處,好比白鶴騰空,一飛即逝,修持此法門得以速成佛道。所有人天導師應當以此覺悟之道,持續不斷地為眾生開示,使其都能聽聞知曉,悲憫濟拔一切有情。」
天王進一步表示:「過去一切諸佛,因此法門而能得度;未來、現在一切諸佛,也將因此法門得度。度過什麼呢?度過生死煩惱瀑流,必須將煩惱妄想一一降伏、調伏,使身口意三業清淨,才能達到究竟的解脫、清涼、自在。世間人常在生死輪迴之中,唯有明眼人具足智慧,能洞悉十八界種種虛妄,並且宣揚這四念處觀的法門。」
天王讚歎:「譬如恆河奔流入海,四念處觀也是如此,依此聖道,歸流、趣向甘露大海。世尊出現於世,為眾生開示所證之法與調伏之事,依四念處觀,轉妙法輪,普願一切人天皆能度過老、病、死、苦之流。」大梵天王再三禮敬佛陀後,法喜充滿地離去。
典故摘自《別譯雜阿含經‧卷五》
省思
佛陀在入涅槃前,付囑阿難:「一切行者,應當依此四念處住。」四念處觀實是修行的基石。一般人因為執著四大、五蘊為實有,因此於色身生起「淨」倒,於感受生起「樂」倒,於事物生起「我」倒,於心念生起「常」倒;由於這四種顛倒,成為攀求、追逐的僕人,作不了自己生命的主人。行者若能勤修四念處──觀身不淨、觀受是苦、觀心無常、觀法無我,則能破除種種妄想執著,誠如《圓覺經》所言:「善男子!當知身心皆為幻垢,垢相永滅,十方清淨。」找到真正安身立命之處。
四念處
舊曰四念處,新云四念住。念,即能觀之觀;處,即所觀之境也。釋迦牟尼佛臨入涅槃時,告訴阿難陀及弟子說:「 我入滅後,汝等比丘,應依四念處安住。」在廣大的佛法中,為何佛只說安住於四念處?這是因眾生有四種顛倒妄見:1. 緣身執淨,2. 緣受執樂,3. 緣心執常,4. 緣法執我。
如果不將此四顛倒妄見消除,則煩惱重重,隨俗流轉。因此在三十七道品中,首要的道品,即是對治此四顛倒妄見的四念處。此四念處即是:身念處、受念處、心念處、法念處。四念處的四種觀法即為:觀身不淨、觀受是苦、觀心無常、觀法無我。
一、身念處,觀身為不淨也。身為父母所生之肉身,身之內外,污穢充滿,無些淨處,故觀身為不淨。 又身有內外,己身名內身,他人之身名外身。此內外身,皆攪父母遺體而成。從頭至足,一一觀之,純是穢物。眾生顛倒,執之為淨,而生貪著,故令觀身不淨也。
以修不淨觀之慧力,對治「緣身執淨」的顛倒妄見。試想我們的身體是否乾淨?任你打扮得如何美觀,當妳滿身大汗時,便會覺 得臭氣難堪,何況唾涕便溺等,皆是不淨。當人死後,大家更怕看死人。人到死後,屍體腐爛,遍體生蛆,穿筋囓骨,最後成為白骨一堆,這個身體的生存,實在不淨。故能觀身不淨,則貪愛渴想,戀慕豔麗色相等煩惱,自可消除,才能把心念安住於道法中。
二、受念處,觀受為苦也。受為苦樂之感,樂從苦之因緣而生,又生苦樂,世間無實樂,故觀受苦也。又領納名受,有內受外受。意根受名內受,五根受名外受,一一根有順受、違受、不違不順受。於順情之境,則生樂受。於違情之境,則生苦受。於不違不順之境,則受不苦不樂受。樂受是壞苦,苦受是苦苦,不苦不樂受是行苦。眾生顛倒,以苦為樂,故令觀受是苦也。 是以觀苦之慧力,對治「緣受執樂」的顛倒妄見。受,乃領納為義,也即感受外界的印象。
當我們與境界接觸時,所領納的不論是苦、樂、捨的感覺,在無常的法理上看來,苦受固然是苦,而樂受以至於樂極生悲, 仍是逃不了苦。捨是捨受,即不苦不樂的感覺。因眾生外有生住異滅四相遷流, 內有意念中的諸想不斯,到底也是苦(即行苦)。故人生是苦,這世界充滿著苦。 苦既是由「受」而有,那麼,如苦而不貪戀欲樂,就不為境界所轉移,則「緣受 執樂」的錯見,便不能存在了。
三、心念處,觀心為無常也。心為眼等之心識,念念生滅,更無常住之時,故觀無常也。又心即第六識也,謂此識心,體性流動,若麤若細,若內若外,念念生滅,皆悉無常。眾生顛倒,計以為常,故令觀心無常也。
以觀心無常之慧力,對治「緣心執常」的顛倒妄見。「心」是生命的本質,同時是眾生的中心,但心不是固定獨存物,而是因緣和合而有的。因緣和合的心物世界,即是五蘊(色、受、想、行、識)世界,五蘊的身心世界是無常的,會壞滅的,故我們的心是無實體的,不過是心理或思惟之因緣關係的發展而已,絕無實體可捉取;而且心的現象,是念念生滅、剎那不住。怎麼可執它為常?由此觀心無常之慧力,能使心念遠離執常妄見的過患。
四、法念處,觀法為無我也。法除上之三所餘之一切法,無自主自在之性,故觀無我也。又法有善法惡法,人皆約法計我,謂我能行善行惡也。善惡法中,本無有我。若善法是我,惡法名無我;若惡法是我,善法應無我。眾生顛倒,妄計有我,故令觀法無我也。
以觀法無我之慧力,對治「緣法執我」的顛倒妄見。宇宙萬法,都是因緣互相依存,我們的身體是五蘊四大(地、水、火、風)組合的軀體,一旦四大不調,五蘊離散,生命便死亡。佛說五蘊的我是「假我」,不可執為真我。但眾生無知,於無我法中,妄執有我,這種妄執叫做「我見」,有了我見,則有種種偏執煩惱,便不能接受正法。故要使心念安住於道法中,便要以「觀法無我」之慧力,消除「緣法執我」的錯誤。
修此身、受、心、法四種觀想(四念處),皆是重在智慧,以慧為體--用慧觀的力量,把心安住在道法上,使之正而不邪。謂諸眾生,於色受想行識五陰,起四顛倒。於色多起淨倒,於受多起樂倒,於想行多起我倒,於心多起常倒。若眾生常修此四觀,可除四倒,故名四念處也。在修此四念處階段上,已經趣向真實智慧,此後更加精進,智慧增多,再修其他道品,就能步步走上八正道!
留言列表